众所周知,今年是行业下行之年,“求职”是今年互联网的热词之一。作为其中一员的我,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也有了许多新的感悟。都说潮水退去后才知道谁在裸泳,那么在互联网经济下行之时,游戏社区运营这个职业是穿着泳裤还是光着屁股,且听我细细道来。
一、产品 OR 运营
印象中大概在2016年左右,行业内很多高阶运营就喊出了“未来是运营的时代”这句话。这句话的逻辑来自于“从产品角度来看,产品的同质化是不可避免的。而产品同质化之后,运营是唯一一个能打出差异化价值的地方。”
转眼已经到了2022年,现在进入运营的时代了吗?显然远远没有。别说工具产品,哪怕是内容平台、社区,真正占据产品主导地位的还是产品经理,而非运营。之所以没有按照这些高阶运营的思路发展,这个逻辑在于:即使过了6年,大家依然不接受没有差异化功能的产品,哪怕是内容平台,哪怕是社区。
翻译一下,社区没有一个差异化的工具抓手,投资人是不会给钱的,老板是不会看好的。这个功能可能是内功,比如算法;也可能是外功,比如discord like的频道化。
而如果你拿出小红书跟老板说:“我的产品形态是这个样子的,但是我的运营理念有不一样的见解,差异化运营的理念会使这个产品成功的。”老板会把你按在洗手池用冰冷的自来水来浇灌你发热的大脑。
不过,如果这个时候你奋力从洗手池挣扎出来,在老板不可置信的“你小子竟然敢反抗”的眼神中,看一眼手机,然后满脸歉意地说:“不好意思老板,我打开错APP了。”然后把小红书关了,把discord打开,接着说:“这个形态海外火炸了,国内还没人做成功。我的产品形态是这样子的,但是我的运营理念有不一样的见解,差异化运营的理念会使这个产品成功的。”
老板一脸嫌弃的抽出两张纸巾擦了擦手,然后把纸团往你身上一扔:“真是的,浪费时间,这种错误下次不要犯了。然后按照这个产品形态,给我出一个项目计划书。”随后转身离去。
以上这个故事不仅适用于社区上,其他产品类型都一样。我强烈推荐每个公司都应该购买data.ai的会员服务,这样找下一个可以照抄的对象时效率会高很多。
回到产品和运营上来,如上所言,在产品上打差异化目前还是行业的主流。并且在我跟几个行业大佬聊过之后,我认为这个主流将长期占据互联网意识的主流地位,这个长期以十年为单位。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产品的差异化是低门槛的认知,运营的差异化是高门槛的认知。
比如说我的对手是优酷,我是哔哩哔哩,投资人问我有什么优势,我说弹幕这个工具就是差异化的优势。他只要看一眼,无论好坏,就能明白两者之间的区别。可是如果我的对手是微博,我是即刻,投资人问我有什么优势,我拿出两个产品阐述运营价值的时候,投资人是不一定知道你在说什么的。
同时,运营价值也是一个后置价值,是要花大量的资源投入后,才会慢慢显示出差异化特征的。互联网有多快你懂的,大家的耐心有多差,你也是懂的。
综上,我给出的结论是:产品和运营谁更具有主导项目的地位和可能呢?答案是产品。
二、运营的难处
运营这个工种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垂直,足够垂直的特性带来的结果就是工作能力具有特异化的特征。这种特异化的特征不仅是一种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行业共知。
举个例子:运营下有一个叫直播运营的职业,直播运营下又分平台与主播两侧,其中平台侧分游戏直播运营、娱乐直播运营、电商直播运营、知识直播运营、电商直播运营等。主要工作的职责是通过运营负责产品(或分区)内的直播来提高产品(或分区)的数据。主播侧的分类可以复用平台侧,但是工作职责就不一样了,主播侧的直播运营是通过运营来让负责的主播获得更多的平台曝光、用户关注以及提高收入等。
我们接下来再细拆,首先在直播运营下,平台侧的这些岗位,可以来回互换吗?答案是不行,起码在招聘阶段不行。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斗鱼的游戏直播运营,现在想去面试淘宝的电商直播运营,是很难通过简历那一关的。原因很好懂,你的资源(比如你认识多少个游戏主播,有多少游戏行业的资源,以及知道游戏用户喜欢看什么内容),在我这里用不上。电商直播的逻辑跟游戏直播的逻辑不一样,资源也不一样,经验很难复用。
那么同样都是娱乐主播的运营经理,可以互相跳吗?高往下可以,低往上不行。平台方的直播运营可以自己开工作室,或者去MCN去给其他主播做运营。但是MCN的直播运营往直播平台上走就难的多。直播平台的运营经验一部分覆盖主播的直播运营,但反之你做主播运营的那些经验放到直播平台上,很多就作废,用不上了。
在我的面试经历中,即使去面一个社区的运营,也经常碰到一个问题:“你擅长的是做社区的内容还是用户还是活动?”如果你说是内容,而这个岗位主要是偏向其他方向的,不好意思,你就挂掉了。
这种特异化特征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因为太细分,所以每个细分品类里,可以选的人就没有几个,甚至在全国范围内来挑,依然没有几个。坏处是如果这个品类已经没有几个玩家,那么你就没有可以挑选的空间了。
依然拿直播运营举例,在2015年、2016年,游戏直播行业大发展,斗鱼、熊猫、火猫、战旗、全民等各大游戏直播平台层出不穷。那个时候如果你是一个游戏直播运营,你会非常爽,因为这个行业刚兴起,大家都缺少经验,这个时候哪怕只有一年经验,简历扔出去也有一大把的offer,工资随便翻倍。可到了2022年,大型游戏直播平台也就虎牙、斗鱼两家,其他公司基本上死走逃亡,所剩无几。那么你作为一个游戏直播运营,还有什么可以选的空间呢?别说涨幅,哪怕是平薪都不一定有人给的出了。
在这个方面上,产品经理的日子就好过多了。如果说运营的工作能力是特异化的,那么产品经理的工作能力就是通识能力,无论在哪个公司,产品经理的工作都可以提炼为:挖掘需求、撰写方案、推进需求落地、评估功能效果这四项。一旦做起来之后,除了内容上有所变化,其他的大差不差。
我身边的产品同事也有上份工作还是在做应用商店,下份工作就去了互联网金融的。也有上份工作是做桌面美化,下份工作去做线上教育的,这种跨度之大,从运营角度来看是不可想象的。让游戏直播运营明天去做淘宝电商运营?在从行业认知来看,这都不属于一个行业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基本上跟今天是游戏直播运营,明天转职为会计一样。
至于跟我合作的产品经理中,有做过游戏社区经验更是是少之又少,但是没关系,无论上份工作是做什么,现在让他来做游戏社区,他就可以来做游戏社区。
这也是一种行业共识。
行业共识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这种行业共识就是一种标签化,是一个巨大的筛选器,有利于提高用人方的筛选效率,降低了一个职业的上限及多样性。
比如在行业共识里,产品的负责人一般要产品经理出身,如果是运营经理出身,不付出150%的努力你想都不要想,哪怕让技术去带团队都不会让你去的。起码技术出身的人还有一个“他懂技术,可以更好的拉通业务与技术的合作”这个优势,并且不可替代。
在这点上,我需要夸奖一下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少见的不在乎出身的公司,无论是你是产品还是运营还是市场,只要能力到了,都可以做项目一号位。其他公司,特别以工具起家的公司,特别讲究产品经理的价值,其次是技术的价值,最后才是运营的价值。在这种公司眼里,运营就是一个纯粹的工具人,定位基本上跟客服平起平坐。
在工作经验特异化这个行业共识上也一样,BOSS一般不认为运营有通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除非是总监这样的管理岗。否则你什么都会是没什么意义的,他们需要你做社区里的内容,你就要拿出在这个方面的证明。你说你都会,在他看来基本上跟你说自己什么都不会是一样的。
就我个人经验来看,想打破这个魔咒,最好的方式就是跟对老板。通过信任积累,可以在一家公司里慢慢打破这个魔咒。否则扔到求职的海洋里,无论是求职的方向还是自己的简历依然要遵循工作经验特异化这个规范。
三、游戏社区,既不够游戏,也不够社区
在我的系列文章里,将游戏社区分为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
现在能兴起的第三方游戏社区基本上没了,剩下就是第一方和第二方。可是问题来了,第一方游戏社区的价值导向跟第二方和第三方是不同的。如果有看过本系列文章的人应该能体会到,第一方社区的价值本质上就是为一款游戏负责,至于这个形态是社区还是工具还是史莱姆都无所谓。
所以在“游戏”和“社区”这两个词中,第一方社区其实是更偏“游戏”一些。
这又带来一个问题,第一方游戏社区运营的职业上升空间(或者说是曲线)是什么?这个时候需要你去赌,赌什么呢?赌你的游戏会不会变成像LOL、王者荣耀那样的大IP,然后第一方社区开始往第二方社区过渡。这样社区模块才可能从一个中台里的一个人负责多个游戏社区,变成一个组负责一个社区,进一步变成一个部门负责一个社区。
只有这样的发展,这个社区的负责人title才会从一个执行变成一个主管变成一个总监。基本上到此为止了,第一方游戏社区变成同一IP下的第二方游戏社区,上限基本上就是总监,好在,起码是个总监。
那么命如果不好呢?现在一款游戏推出来能火的概率有多低,大家心里有数,踏踏实实做你的执行吧。
如果这个时候,你去面试一个新游戏的第一方社区,你猜他是想要一个踏踏实实没啥想法能老实干活的人,还是想要一个心里装着星辰大海想去做总监的人?
在我过往的一场公司管理的培训课程中,老师讲过一种管理模式叫精英化管理,即给资源少管理,让其自由发展。结果是精英化管理的绩效和成绩都不错,但是流失率非常高。因为能晋升的人终归就只有那么一两个,其他人的空间受限,这些心里装着星辰大海的人就会跑去追寻更广阔的蓝天。
所以前两天跟一个朋友聊天时,讲到如何去面试这样一个执行岗:应该表现的老实一点,有一答一,绝不多问。不聊战略不聊规划只聊落地,反正问你什么,你都往落地手段上去聊。问自己的职业规划,就说自己想把一款游戏的社区踏实做好,作为自己的行业成绩。
如果第一方游戏死了,游戏社区没了,人又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虽然第一方“更游戏一些”,但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去做游戏运营。游戏社区运营和游戏运营虽然只有两个字之差,但基本上跟两个工种是没区别的。当然你可以说自己作为一个老运营,没有啥工作是一个月不能上手的。这个时候你就会需要回过头看本文的第二段。在有80%匹配候选人的前提下,何必要你一个60%匹配的人呢?
所以到了这一步,这个时候基本上能转的方向是用户运营,好歹还能沾点边。如果这个方向没有合适的位置基本上就只能离职了。
第二方社区和第三方社区运作逻辑又不一样了,相比于“游戏”,这两者其实更“社区”。也就是说单款游戏好与坏无所谓,反正自己对接的也不是一款游戏。业务的KPI核心也是在于社区的用户量、留存、时长上,使得第二方和第三方社区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在逻辑上相比于第一方游戏社区,整体上更互联网社区。
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当你从网易大神出来之后,去投小红书或者知乎,会因为自己有游戏社区运营经验而更有优势吗?答案是不会。
因为在这类产品看来,游戏社区跟传统社区是两个品类。如果他们开了一个游戏的子品类,那么你说不定有机会,但是如果你是想去做知识板块、时尚版块、汽车板块,不好意思,没机会。哪怕这个社区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分类,以综合内容为主,从性价比和匹配度来看,你也依然没机会。
虽说游戏行业属于互联网行业,但游戏社区跟传统互联网社区的区别游戏的程序员和互联网的程序员一样,基本上是泾渭分明的。如果你有点不服,觉得大家都是社区,运营手段能有多大区别。这个时候你就会需要回过头看本文的第二段。在有80%匹配候选人的前提下,何必要你一个60%匹配的人呢?
总结:
工作十余年,有很多事情之前一直处于“我知道,但是我不服”的阶段。但到了而立之年,也终于不得不低头。
客观规律之所以是客观规律,就是因为它不以个人意愿转移。我又毕竟不是乔布斯,没有那种砸破一切旧秩序,重建新秩序的能力。
《寒战》里梁家辉说的好:每一个机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不管是明是暗,第一步学会它,不过好多人还没有走到这一步就已经死了,知道为何?自以为是。第二步,就是在这个游戏里面把线头找出来,学会如何不去犯规,懂得如何在线的里面玩,这样才能勉强保住性命。
做这一行,就应该遵守这一行的游戏规则。当然你可以仰着头,像孙悟空一样不服这满天神佛,那你也就一样要被压在这五指山下五百年。什么时候你服了,你才能出来。出来了还要戴上金箍,考察你九九八十一难,才觉得你终于低头了。要么你就彻底不玩了,去他娘的神佛,当一只野猴子挺好的,那自然也可以。
但是,我又何尝放得下“齐天大圣”的梦呢。